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已于2月24日全面开学,在孩子开始新学期的同时,希望家长加强监管陪护,严防各类事故发生,全力保障孩子的安全。
一、防溺水
1.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时,要尽量远离危险水域。
2.当孩子在水中时,无论是在泳池中、澡盆里,还是在开放性的水域中,大人一定要时刻盯紧自己的孩子,因为溺水可能随时发生,且过程很快。
3.孩子周末居家时,家长要做到“四知”(知去向、知同伴、知归时、知内容)。
4.要教育孩子做到“六不”:(1)不准私自下水游泳;(2)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;(3)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;(4)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;(5)不准到无安全设施、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;(6)不擅自下水施救,尤其是教育孩子遇到同伴溺水时,要立即呼喊成人帮助,或打110、120电话,或用树干、绳索、漂浮物等施救,不得手拉手盲目施救。
二、交通安全
1.教育孩子外出时遵守交通法规,不随意横穿马路,不翻越隔离栏,根据红绿灯的指示走斑马线,路上行走注意来往车辆,不低头看手机或听音乐。
2.教育孩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,自觉遵守地铁、公交车、长途大巴车等乘车规范,待车停稳后,有序上下车,上车后坐稳扶好,不在车上吃食物或喝饮料。
3.教育孩子不在道路上使用滑板、旱冰鞋等滑行工具,未满12周岁不骑自行车上道路行驶,未满16周岁不骑行电动自行车。
4.骑乘电动自行车佩戴好安全头盔,乘坐机动车系好安全带,骑行非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,没有非机动车道的,靠道路右侧行驶,不逆行、不在机动车间穿行。
5.家长开车出行摒弃交通陋习,拒绝酒后驾驶、无证驾驶、超速、超员、超载、疲劳驾驶、闯红灯、强行超车等危险驾驶行为。
6.警惕汽车盲区,告诫孩子停着的汽车也危险,在家门口、小区内也不能放松警惕,出行时牢记“三不”:不在车前跑,不在车后留,不在车边站。
三、心理健康
1.学生开学后要调整心态,轻装上阵,从“假期模式”逐渐调整为“学习模式”,多与老师、父母、同学沟通交流,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学校集体活动。学习中遇到挫折不气馁,对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要学会寻求他人帮助。
2.家长要营造安静的收心环境,引导孩子按时休息、早睡早起。开学后,很多孩子可能因为作息的改变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症状:焦虑、紧张、情绪低落、心慌意乱、无故发脾气、心理压力过大等,家长要及时关注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,多跟孩子沟通,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,让孩子尽快摆脱负面情绪。
四、校内安全
1.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、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校;
2.为防止火灾和意外事故,除实验室外,所有教室及其他场所严禁违反规定使用明火;
3.认真学习安全知识技能,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应急演练和安全教育活动,增强安全意识,提高防范技能;
4.上下楼梯、通行楼道要靠右慢行、不推挤,在食堂、礼堂等人多场所不拥挤,讲究秩序,避免踩踏;
5.不攀爬楼梯、走道、水池等区域的护栏设施,不到无护栏的平台玩耍,避免坠落;
6.寄宿学生要遵守寄宿规定,不乱拉电线、不用明火,不留他人住宿,保持寝室干净通风,熟知逃生通道,会用消防器材;
7.遵守教育教学活动相关安全规范,遇到安全突发事件,按规定妥善处理,并立即向老师报告。
五、食品卫生安全
1.不随意采食野花野果,到正规市场、商店购买食物,不喝生水,不吃过期或变质食品;
2.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勤洗手,多消毒,不与他人共用水杯、餐具、毛巾等物品,不乱扔垃圾、不随地吐痰;
3.保持居住环境整洁,空气流畅,选择安全运动项目,坚持适当体育锻炼,保持充沛精力;
4.传染病高发期,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、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,必要时戴好口罩,遵医嘱按需接种疫苗,建立防疫屏障;
5.家人出现发热、咳嗽等症状时,做好防护,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,并及时就诊。
六、网络安全及防电诈
1.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,与孩子约定使用电脑、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时间;
2.提醒孩子警惕网络交友,不随意加陌生人的联系方式,更不与网友私下见面;
3.提醒孩子上网不攻击、侮辱、诽谤他人,不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;
4.若遭受网络欺凌,应及时寻求家长帮助; 牢记“三不一多”:
5.未知链接不点击,陌生来电不轻信,个人信息不透露,转账汇款多核实;
6.远离刷单、赌博等网络诈骗陷阱,明确告知孩子出租、出借、买卖个人手机卡、银行卡的风险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。